一、课程简介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是本科海洋科学、水产养殖专业拓展课,该课程全面介绍了水产动物的营养生理、营养需求、饲料营养成分及特性,饲料配方的设计和配合饲料生产加工工艺及投饲技术等知识,还涉及了鱼类生理学、营养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微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知识。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思政目标: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传承先辈求真务实、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提高道德素养,增强政治认同感,坚定文化自信,强化家国情怀,成为专业知识过硬、有素养、有担当的新时代接班人。
知识目标:掌握饲料中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和维生素的营养原理。掌握各饲料营养素在海洋经济动物中的消化、吸收及代谢过程。掌握海洋经济动物的能量流动及对各营养物质的营养需要。
能力目标:使学生系统的掌握海洋经济动物的营养生理、营养需求,饲料营养成分及特性,掌握饲料配方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了解配合饲料生产加工工艺,熟练掌握配合饲料投饲技术。
素质目标:了解世界饲料工业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掌握最新海洋经济动物营养研究动态,具备基本营养学知识,能够在生产实习及未来工作中综合运用。
本课程的任务是加强基础理论、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提高海洋经济动物营养物质利用效率的理论基础,具备分析和解决海洋经济动物养殖生产实践中饲养问题的理论知识,具备营养成分分析、饲养实践、饲料加工的基本技能;结合多年的教学、科研经验,逐步建立适应饲料工业与水产动物养殖发展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教学体系,实现教学资源网络化,为社会输送更多应用型和创新型专业人才。
二、课程特色
1.知识体系重组与链接
通过对课程知识体系的细分与汇总,将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分别是(1)基础知识:包括六大营养素的特性、作用和营养生理。(2)实验技术要求:营养素需求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技术。(3)应用延伸:明确目标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引导学生在模块化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思维导图法对课程整体知识进行梳理和巩固,加强前后知识的链接、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关联。以饲料中营养物质的代谢、评价和应用为例,通过模块化知识导引和思维导图知识链接方式,增强课程知识体系的条理性、层次性和逻辑性。
2.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采用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线上教学平台完成课上签到、预习任务发布、课堂随机提问、互动抢答、优秀教学资源共享、作业布置和课后答疑等内容。利用丰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引导学生通过信息化手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完成课程知识的掌握和拓展。目前线上教学平台已同步上传各章节教学讲义、ppt、知识点讲解视频、扩展文献、知识补充、实验操作视频以及优秀学生作品展示等。
3.案例教学贯穿全程
课程创新中不断更新完善案例库的建设,案例编写主要围绕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以情景化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以案例解析贯穿始终,将“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作为知识讲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课前线上发布案例导读和理论知识点提纲,要求学生总结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查阅教材和文献对案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完成提纲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填充。课上将学生在案例导读中遇到的问题以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讲解,实现理论知识的抽象性与案例的实践性相结合。
以“饲料中脂肪源的替代问题”为例,首先使学生认识到目前饲料中脂肪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总结各类脂肪源的性质和营养吸收特征,然后学生分组讨论拟定饲料中脂肪源的替代方案,最后结合养殖实际情况总结分析各种替代方案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帮助学生实现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的有效衔接。通过案例和问题驱动学生探究,学生通过解决具体的、有挑战性的实际问题去学习知识,实现“做中学”,实际体验过程,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建构,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鼓励学生自主实现知识的巩固和延伸。
4.科研项目导引探索式教学
教学内容以课程各章节重点理论和知识为核心,结合科研项目驱动与批判式解决问题方法,引导学生在科研项目的背景下,运用所学知识对技术方案、科研方法、实验结论进行逐级探讨、批判式分析,启发学生在项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研素养。
例如以饲料在水产动物体内营养学代谢为核心知识点,教学中引入“饲料中黄曲霉毒素对对虾肝胰腺损伤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引导学生思考在饲料的使用过程中,不仅需要了解主要营养成分在水产动物体内的吸收代谢过程,更需要关注由于原料来源和储藏条件等原因,饲料中潜在引入的有毒有害物质如真菌毒素等对水产动物肝胰腺造成的损害。并通过详细比较几种实验设计和方法,鼓励学生对实验设计逐层深入分析和批判性探讨,主动寻找合理性解决方案,从而激发学生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热情,提升科研意识。
5.虚拟仿真实验模拟实操
通过关联课程和教学实践内容的模块相对应,理论知识结合实践运用,使教学目标在整体教学环节始终起着准确的引导作用,实现课程体系相互协调配合。为较好的提升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提高课上实践环节的高效性,课程建设中拟完成一套虚拟仿真实践系统的设计和搭建,内容包括4个模块:(1)模拟展示饲料企业中饲料生产加工各个环节的全工艺流程,并结合图文注释,使学生不仅清晰的了解饲料生产的实际加工过程,更深入了解在实际生产中各个工序对人员技能的要求;(2)模拟展示饲料加工全产业链中相关企业主要职能部门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实操技能,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学生在未来择业中目标明确,扬长避短;(3)模拟演示饲料中营养成分检测和有毒有害成分分析的实验内容,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实践环节效率;(4)模拟饲料企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指导学生查阅资料、分组讨论、团队合作,进行创新开发实验。
理论课程与虚拟仿真实验互为支撑的教学体系,更能凸显知识的连贯性和应用性,以及时的实践,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反馈,在实践中创新。
6.多学科融合启发创新
教学创新中本着“多学科融合”的理念,在理论知识讲授和实践操作的基础上,开展交叉学科专题研讨。教师在设计研讨主题时力求将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渔业科学、环境科学、计算机等知识整合起来,形成系统化、全面化的知识体系。学生从不同学科背景、不同角度对现实问题进行深度分析,知识共享,实现不同领域知识整合,引导学生形成自主性的知识衍生,达到知识不断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并不断在专题讨论中发现与创造知识。
以“如何替代饲料中的蛋白源”为例,引导学生分别从蛋白的植物、动物、微生物来源,蛋白质应用的研究进展,蛋白质的营养吸收机制,过量蛋白质对环境的影响,对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蛋白源营养利用数据库的建立等多角度分析,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知识互补优势,激发学生寻求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学生只有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即广度的通识知识与精深的专业知识,才可以在实践创新中找到理论支撑点。交叉学科专题研讨将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形成跨学科的学习模式有助于人才广域知识的获取、多种思维模式的形成。
7.分段式考核评价
为了科学、客观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全程评估核算,教学中采用分段式多维度考核方式,包括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实践三个部分。课前预习与开放式作业,充分考察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讨论和翻转课堂通过学生自我评价、组内评价、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进行综合评分。同时借助提交研究报告、汇报展示等方式,通过纵向分析和横向对比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课后实践以实验操作和虚拟仿真操作为主要评价内容,辅助学生访谈、调查问卷、自我评价报告等间接评价指标。通过以上方式,实现对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全方位的评价。
三、突出成果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课程思政的实践得到了校内同行和学生的认可。同学们普遍认为授课中问题导向明确,内容丰富易懂,课堂气氛好,授课教师在教学质量评价中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学团队成员在德信体育说课大赛中获得二等奖。教学团队的各位老师在授课的同时通过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良性互动,发挥课堂主渠道承载的立德树人的功能与职责,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化观,培养家国情怀。思政内容丰富,从当代热点到科技前沿,从理论假设到生产实践,使学生深刻的感受到我国水产行业的发展动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都得到了明显的鼓励和激发。课下多数学生都主动反映教学内容丰富、授课方式灵活、学习效果满意。